内容简介 · · · · · ·
★ 法国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奠基之作
★ 著名科学家索尔克作序
★ 前沿领域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经典之作
★ 前沿领域科学技术研究(sts)的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揭开科学黑箱的幕布”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本书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sk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其著作包括《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从未现代过:对称性人类学论集》《自然的政治: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等,在科学的文化与社会研究领域、科学哲学领域,乃至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史蒂夫·伍尔加(steve woolgar),英国社会学家,在科学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和科学技术研究(sts)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著有《知识与反身性》《工作中的机器》等。
目录 · · · · · ·
致谢 001
序言 001
第一章 瓦解秩序 001
观察者与科学家 008
社会与科学之别:科学家的一种资源 010
社会与科学之别:观察者的两难困境 013
· · · · · · ()
序言 001
第一章 瓦解秩序 001
观察者与科学家 008
社会与科学之别:科学家的一种资源 010
社会与科学之别:观察者的两难困境 013
· · · · · · ()
致谢 001
序言 001
第一章 瓦解秩序 001
观察者与科学家 008
社会与科学之别:科学家的一种资源 010
社会与科学之别:观察者的两难困境 013
科学的“人类学” 018
建构秩序 026
材料与方法 032
组织论点 034
第二章 走入实验室的人类学家 037
文学铭文 041
实验室文化 051
文档与事实 071
结论 089
第三章 如何建构一则事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h)一例 103
不同语境中的trf(h) 107
子专业:trf(h)的分离与表征 113
战略的选择 117
通过新投资排除竞争对手 122
新客体(object)的建构 129
trf的肽性 135
缩小可能范围 150
trf进入其他网络 158
第四章 事实建构的微观过程 161
对话中的事实建构与拆解 166
“思维过程”的社
会学分析 183
事实与假象 191
第五章 信用循环 203
信用:回报与可信性 207
战略、位置与生涯轨迹 231
第六章 自失序创造秩序 257
创造一个实验室:本作论证要点 260
秩序源于无序 269
一个取代旧虚构的新虚构? 280
注释 287
参考文献 304
第二版后记 313
附加参考文献 332
· · · · · · ()
序言 001
第一章 瓦解秩序 001
观察者与科学家 008
社会与科学之别:科学家的一种资源 010
社会与科学之别:观察者的两难困境 013
科学的“人类学” 018
建构秩序 026
材料与方法 032
组织论点 034
第二章 走入实验室的人类学家 037
文学铭文 041
实验室文化 051
文档与事实 071
结论 089
第三章 如何建构一则事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因子(trf/h)一例 103
不同语境中的trf(h) 107
子专业:trf(h)的分离与表征 113
战略的选择 117
通过新投资排除竞争对手 122
新客体(object)的建构 129
trf的肽性 135
缩小可能范围 150
trf进入其他网络 158
第四章 事实建构的微观过程 161
对话中的事实建构与拆解 166
“思维过程”的社
会学分析 183
事实与假象 191
第五章 信用循环 203
信用:回报与可信性 207
战略、位置与生涯轨迹 231
第六章 自失序创造秩序 257
创造一个实验室:本作论证要点 260
秩序源于无序 269
一个取代旧虚构的新虚构? 280
注释 287
参考文献 304
第二版后记 313
附加参考文献 332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喜欢读"实验室生活"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
>
实验室生活的书评 · · · · · · ( )
/
/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课程作业,还没交,仅供交流讨论。 bruno latour与steve woolgar合著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记录了“观察者”在一个医学实验室里的生活故事和反思。 与当代大多数民族志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观察者”取代了第一人称的“我”或“我们”,叙述视角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实验室生活] 一、从科学到科幻,或对“社会建构”之否定 《实验室生活》对科学实在论的挑战可以用借用甘丹·梅亚苏(quentin meillassoux)的术语“科幻”作一概括;换言之,被自然科学家指认为真的那个“实体”(substance)(拉图尔、伍尔加,2023:47)之大全并非涵盖一切而... ()
是真的晦涩,但是懂的那部分写的是真的好。什么是generalization,就是虽然写在35年前,用来影射现在还是couldn't be more real,不仅是理工科实验室里,现在的社会科学不也如此吗?虽然看上去谁也没有错,但这个系统就这么产生并运作着。大家都在说服和被说服的business里,一...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科学事实的产生 ——实验室研究中的本体论倒转 首先是关于拉图尔所开创的实验研究的一些背景。从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后,科学史、认识论与社会学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一看法已经成为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领域的共识,近年来sts(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或者翻译为sci... ()
作为科研工作者,正好也是在生物大类的某领域,对实验室的种种场景再熟悉不过,然而却是第一次用社会学观察者的视角,去看我每天熟悉的实验室生活,也是很独特很有趣。 为了不剧透,简略说说吧,这本书共六章:第一章作者明确表达了对实验室生活的特殊兴趣,即关注在职科学家如...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感谢薄荷实验和豆瓣鉴书团~ 从c.p.斯诺提出两种文化以来,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一直呈现分化趋势,总的来看,自然科学作为真理的象征拥有着较高的门槛,它是社会科学的模仿对象,但社会科学似乎很少将科学本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因此,早先的社会学恰恰回避了对科学... ()
感谢薄荷实验和豆瓣鉴书团。书不在手头上,想到哪写哪。 原书法文版和英文版在行文框架上有较大差异。旧译本译自法文版且纰漏较多,本书译自英文版,而且翻译质量高了不少,值得鼓励。英版第一章里拉图尔非常清晰地梳理了ssk的脉络和他的立场。但很不幸,今天大家似乎只是以某...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否则为什么叫科学?面对这样的质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因争议平息,陈述才分裂成陈述与关于实体之陈述”,对于某一项研究是否是科学,是因为科学家“部落”共同接纳了它,并将其视为科学之后,它便具有了科学性。显然,这只是对科学社会建构的粗浅认... ()
尽管阅读体验不是太好,自己水平有限,很多专业术语和严谨的叙述风格都增加了阅读难度,可以说是磕磕绊绊地读完的。但还是会被震撼到,无论哪个领域的科学家,有时候一般人离他们太遥远,缺乏了解渠道是主要原因。但要是反过来,科学家倒是可以很轻松的回到普通人的世界,所以...
()
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书带给我的一些心情和思考。 首先,看到本书的题目,我心想自己作为一个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十多年的人应该很有话语权。然后,看到本书简介,发现这是一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一个大型研究所进行的一场田野调查,通过研究科学家们的科研工作来重新诠释什么是科学...
()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7.9分 230人读过
-
-
8.9分 57人读过
-
暂无评分
-
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无心恋战)
- (豆友4104547)
- (名字写在水上)
- (疏狂老鬼)
- (romeoble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今天下午 想读
今天上午 想读
今天上午 想读
今天上午 想读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23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实验室生活的评论:
0 吉林
7分,不是很好读,用民族志的方法对科学进行社会学分析,感觉像是要挑战科学权威一样,不看好
0 上海
拉图尔的代表作之一 在高中时,化学和生物就是我最烂的两门课。这书读得我ptsd要犯了()
2 陕西
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的一次民族志式的祛魅,科学事实并非是被发现的,而是在特定环境中现有铭文下通过陈述的选择对事实进行建构。因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被拉到同一起跑线,二者均是在无序的世界中建构有序,并对现实实践产生切实影响。虽然受到布鲁尔强纲领的影响,但能看出拉图尔的建构是囊括在陈述话语、竞争关系、物质设备、资本转化、社会环境的网络当中,二元关系一端中的社会在文本中不存在了。
1 天津
加上这本算是中文世界出现的第三个译本……很直观感觉到比原来的简中译本要更为平实且顺畅,并且在2023年这样一个放开后的时代,实验生活本质上会比书中所描绘的更具有竞争力和信用价值
0 安徽
值得一读
0 北京
作者居然能从一堆天书一样的生物学论文中找到了关键——争夺陈述的可信度,实在太厉害了。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确实能揭示出传统认知下被忽略的东西。但建构并非虚构,只是说在事实之上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依赖于社会条件的科学知识? 还有一点困惑在于,作者认为,日常用语和科研用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除了陈述之外,科研上还会使用数学语言,有严格对错之分,这应该与日常用语不同吧? 印象深刻的还有科学家的资本是可信... 作者居然能从一堆天书一样的生物学论文中找到了关键——争夺陈述的可信度,实在太厉害了。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确实能揭示出传统认知下被忽略的东西。但建构并非虚构,只是说在事实之上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依赖于社会条件的科学知识? 还有一点困惑在于,作者认为,日常用语和科研用语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除了陈述之外,科研上还会使用数学语言,有严格对错之分,这应该与日常用语不同吧? 印象深刻的还有科学家的资本是可信度这一说法,那么,是不是该有一种更好的研究环境与研究方式呢? ()
0 上海
拉图尔的代表作之一 在高中时,化学和生物就是我最烂的两门课。这书读得我ptsd要犯了()
0 广东
我们会经常提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并倾向于将它们划分为“软”的和“硬”的科学,本书恰恰反对这样的观点并证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构建事实上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同时也提到了科学事实并不先验地被我们发现,而是被我们建构,这个过程因为“物化”事实和论述的交合和分离以及最终导致的突然的事实“物化”而令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建构过程。本书对参与科研的我有很大的启发,我看书之后会主动划分文献调研汇报上我的陈述的证... 我们会经常提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并倾向于将它们划分为“软”的和“硬”的科学,本书恰恰反对这样的观点并证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构建事实上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同时也提到了科学事实并不先验地被我们发现,而是被我们建构,这个过程因为“物化”事实和论述的交合和分离以及最终导致的突然的事实“物化”而令参与者并没有意识到建构过程。本书对参与科研的我有很大的启发,我看书之后会主动划分文献调研汇报上我的陈述的证据等级,算是一个有用的点吧。 ()
0 广东
非常专业,确实有一定阅读门槛。但就像科学一样,本来就有门槛,所以才需要更多观察者这样的角色,来做这个“中介”
0 广东
第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书的内容,浅读了一下,介绍了下关于科学家视角,还有人类学家视角,客观条件下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以为科学的发展中,社会因素是很少参与的,但实际上科学是却是和社会关系,因素紧密相连的,以此作为一个条件,书里继续阐述着关于科学实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