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原作名: surfacing
译者:
出版年: 2023-7
页数: 285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丛书:
isbn: 9787532791330
-
已在购书单
内容简介 · · · · · ·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拿大文学女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文坛地位奠基之作
家庭义务、两性关系、母职压力、就业环境、个体表达……
不被世俗理解的女性,如何走出内心的荒野,找到真正的自我
《浮现》是阿特伍德的早期代表作,讲述“我”与恋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返回魁北克北部的遥远小岛,去查访父亲神秘失踪的真相。在通往荒野的旅途中,往昔的记忆不断浮现,让“我”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和男性主导的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压力,让“我”变成了一个被客体化的、不自然的人。荒野呈现出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体悟,让“我”意识到女性在家庭义务、两性关系、就业环境、个体表达等方面遭遇的重重阻碍。小说的语言风格细腻又不乏诗意,且充满了意象的流变。在寻找消失的父亲的表象之下,是女主人公对自我觉醒与个体价值的渴求,也反映了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的别国文化对加拿大无所不在的影响的忧虑,以及她对...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拿大文学女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文坛地位奠基之作
家庭义务、两性关系、母职压力、就业环境、个体表达……
不被世俗理解的女性,如何走出内心的荒野,找到真正的自我
《浮现》是阿特伍德的早期代表作,讲述“我”与恋人和两个朋友一起返回魁北克北部的遥远小岛,去查访父亲神秘失踪的真相。在通往荒野的旅途中,往昔的记忆不断浮现,让“我”逐渐意识到现代生活和男性主导的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压力,让“我”变成了一个被客体化的、不自然的人。荒野呈现出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体悟,让“我”意识到女性在家庭义务、两性关系、就业环境、个体表达等方面遭遇的重重阻碍。小说的语言风格细腻又不乏诗意,且充满了意象的流变。在寻找消失的父亲的表象之下,是女主人公对自我觉醒与个体价值的渴求,也反映了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的别国文化对加拿大无所不在的影响的忧虑,以及她对女性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与现实的关怀。
作者简介 · · · · · ·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现居多伦多。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创作力不给评论界任何淡忘她的机会。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2019年,阿特伍德凭借《证言》再度问鼎布克奖。
目录 · · · · · ·
第一章3
第二章15
第三章27
第四章38
第五章49
· · · · · · ()
第一章3
第二章15
第三章27
第四章38
第五章49
第六章62
第七章75
第八章85
第二部97
第九章99
第十章109
第十一章121
第十二章132
第十三章144
第十四章153
第十五章166
第十六章176
第十七章185
第十八章196
第十九章206
第三部213
第二十章215
第二十一章219
第二十二章228
第二十三章235
第二十四章241
第二十五章246
第二十六章253
第二十七章257
译后记260
·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浮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
29.99元
-
14.99元
-
34.99元
-
35.00元
-
39.99元
喜欢读"浮现"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
>
浮现的书评 · · · · · · ( )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现》中,揭示了男性—女性、现代文明—自然、殖民者—被殖民者三组对立关系。处于三重被支配地位的女主人公是怎样得到救赎?失踪的父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与自然是什么关系?笔者在“语言”这一命题中找到了贯通一切的线索,打开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总结 《浮现》的故事将高潮放在了个体女性对自然秩序的体验,有着反父权文明、回归自然的面向;《使女的故事》则更进一步地探讨了自然秩序和个体女性生命之间的张力,对生态女权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反思。《使女的故事》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在自然被高度破坏的情况下,对女性的... ()>
论坛 · · · · ·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
7.5分 440人读过
-
-
7.2分 25人读过
-
7.6分 95人读过
-
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张怒)
- (上海译文)
- (杨四月)
- (鲸岛)
-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44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浮现的评论:
1 上海
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就此埋下多重主题的种子。她用了大量篇幅写自然,绝不加以美化,写荒野中的坚韧生存,也写最后向城市生活的重归。可能有她父母的影子,女主人公的卓然不群,如果联系她的父母的特立独行,就很好理解。女性主义的复杂性,通过她与母亲、与女二号的关系,得到了诚实的表达。对抗美国式文明、保护土著文明的部分,当然正确,略嫌生硬。at wood,她自视为女巫,在萨满教的纬度,毫不违和。小说后面独居岛... 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就此埋下多重主题的种子。她用了大量篇幅写自然,绝不加以美化,写荒野中的坚韧生存,也写最后向城市生活的重归。可能有她父母的影子,女主人公的卓然不群,如果联系她的父母的特立独行,就很好理解。女性主义的复杂性,通过她与母亲、与女二号的关系,得到了诚实的表达。对抗美国式文明、保护土著文明的部分,当然正确,略嫌生硬。at wood,她自视为女巫,在萨满教的纬度,毫不违和。小说后面独居岛上的那一部分,酷似一次出神与降神。她比托卡尔丘克要克制,她比安吉拉卡特要冷静。 ()
1 江苏
算是初期的作品,竟也如此厉害。故事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但仍在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到不疾不徐地推进,抽丝剥茧的乐趣,不断地在当下与过往,现实和呓语之间闪回,像书名一样慢慢浮现。在重回故土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追忆过去,认识与探寻自我。 接近于意识流的行文方式,其中有好多比喻、象征性的文字表达。有好几个章节的结尾都是优美的环境或细腻的心境描写,一方面确实写得很美,另一方面也是非常丝滑而契合地衬托出主... 算是初期的作品,竟也如此厉害。故事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但仍在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到不疾不徐地推进,抽丝剥茧的乐趣,不断地在当下与过往,现实和呓语之间闪回,像书名一样慢慢浮现。在重回故土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追忆过去,认识与探寻自我。 接近于意识流的行文方式,其中有好多比喻、象征性的文字表达。有好几个章节的结尾都是优美的环境或细腻的心境描写,一方面确实写得很美,另一方面也是非常丝滑而契合地衬托出主题——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侵略与暴行,男权对女性的控制与异化。另外很喜欢作者呈现出来的四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最终的结局,看似是实现了自我意志,然而这份自由与独立在最原始最纯净的生存法则里,也并不意味着胜利,当然也不需要胜利。它更像是一种融合,一种伴生,没有绝对意义的栖息之所,也没有铿锵有声的回答。 ()
0 上海
算下来这是阿特伍德三十出头的作品,这种年纪就有如此笔力和超越的意识,着实惊人。“我”在返乡中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处境的剖析,对家庭和婚姻关系的认知,都提供给读者诸多思索。另外阿婆真的自然爱好者呀,一到描写环境就能感觉到她的自然知识储备富足!
0 山东
好看
1 上海
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就此埋下多重主题的种子。她用了大量篇幅写自然,绝不加以美化,写荒野中的坚韧生存,也写最后向城市生活的重归。可能有她父母的影子,女主人公的卓然不群,如果联系她的父母的特立独行,就很好理解。女性主义的复杂性,通过她与母亲、与女二号的关系,得到了诚实的表达。对抗美国式文明、保护土著文明的部分,当然正确,略嫌生硬。at wood,她自视为女巫,在萨满教的纬度,毫不违和。小说后面独居岛... 阿特伍德的第一部长篇,就此埋下多重主题的种子。她用了大量篇幅写自然,绝不加以美化,写荒野中的坚韧生存,也写最后向城市生活的重归。可能有她父母的影子,女主人公的卓然不群,如果联系她的父母的特立独行,就很好理解。女性主义的复杂性,通过她与母亲、与女二号的关系,得到了诚实的表达。对抗美国式文明、保护土著文明的部分,当然正确,略嫌生硬。at wood,她自视为女巫,在萨满教的纬度,毫不违和。小说后面独居岛上的那一部分,酷似一次出神与降神。她比托卡尔丘克要克制,她比安吉拉卡特要冷静。 ()
0 山东
好看
0 上海
算下来这是阿特伍德三十出头的作品,这种年纪就有如此笔力和超越的意识,着实惊人。“我”在返乡中对自然的观察,对自我处境的剖析,对家庭和婚姻关系的认知,都提供给读者诸多思索。另外阿婆真的自然爱好者呀,一到描写环境就能感觉到她的自然知识储备富足!
1 江苏
算是初期的作品,竟也如此厉害。故事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但仍在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到不疾不徐地推进,抽丝剥茧的乐趣,不断地在当下与过往,现实和呓语之间闪回,像书名一样慢慢浮现。在重回故土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追忆过去,认识与探寻自我。 接近于意识流的行文方式,其中有好多比喻、象征性的文字表达。有好几个章节的结尾都是优美的环境或细腻的心境描写,一方面确实写得很美,另一方面也是非常丝滑而契合地衬托出主... 算是初期的作品,竟也如此厉害。故事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非常简单,但仍在文字的表达中感受到不疾不徐地推进,抽丝剥茧的乐趣,不断地在当下与过往,现实和呓语之间闪回,像书名一样慢慢浮现。在重回故土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不断追忆过去,认识与探寻自我。 接近于意识流的行文方式,其中有好多比喻、象征性的文字表达。有好几个章节的结尾都是优美的环境或细腻的心境描写,一方面确实写得很美,另一方面也是非常丝滑而契合地衬托出主题——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侵略与暴行,男权对女性的控制与异化。另外很喜欢作者呈现出来的四个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最终的结局,看似是实现了自我意志,然而这份自由与独立在最原始最纯净的生存法则里,也并不意味着胜利,当然也不需要胜利。它更像是一种融合,一种伴生,没有绝对意义的栖息之所,也没有铿锵有声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