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版社:
出品方:
副标题: 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1900年至今)
原作名: the age of insight: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unconscious in art, mind, and brain, from vienna 1900 to the present
译者:
出版年: 2020-4
定价: 1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68900249
出版社:
出品方:
副标题: 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1900年至今)
原作名: the age of insight: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unconscious in art, mind, and brain, from vienna 1900 to the present
译者:
出版年: 2020-4
定价: 16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68900249
评价: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
- (得似浮云)
- (仿佛来自爱)
- (凛冬已至)
- (免孑)
- (qdsxinyee)
谁读这本书? · · · · · ·
9月24日 想读
9月23日 在读
9月19日 想读
9月19日 想读
>
>
>
二手市场 · · · · · ·
- 有37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思想的年代的评论:
2 安徽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系统化,学科的区隔界限日益分明,但跨越区隔、实现知识融合的冲动却始终执拗地存在。坎德尔采取的研究独辟蹊径,他选择将当代的知识融合传统与遥远的1900年代相对接,深入探讨了那一时期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如何孕育了打通艺术、科学、人文思想的冲动。坎德尔在这部富有创意的思想史作品里试图澄清一个存在久远的认识误区:科学秉持的还原论并不与艺术相冲突,就像我们尽管能穷尽大脑的运作原理,却依然会为由...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系统化,学科的区隔界限日益分明,但跨越区隔、实现知识融合的冲动却始终执拗地存在。坎德尔采取的研究独辟蹊径,他选择将当代的知识融合传统与遥远的1900年代相对接,深入探讨了那一时期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如何孕育了打通艺术、科学、人文思想的冲动。坎德尔在这部富有创意的思想史作品里试图澄清一个存在久远的认识误区:科学秉持的还原论并不与艺术相冲突,就像我们尽管能穷尽大脑的运作原理,却依然会为由它所迸发出的天才式灵感而惊叹一样。同时,坎德尔的提醒,对于反思当下的“学科交叉热”不无裨益:“人们必须记住,当不同领域具有自然结盟的倾向时,它们的结合才可能成功”。在这方面,1900年代的维也纳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和可供不同领域的天才自由相遇、交谈的文化空间。 ()
2 上海
追逐科学与艺术的汇合,探索理解美学的新方式。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就如现代艺术中观众在场一样,阅读本书的你也将被牵引,投入到坎德尔个人审美与巨大野心中。诚然,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观赏艺术,更多是走马观花,只停于一时惊艳的结构或色彩。坎德尔却融汇历史文化与神经科学,着眼于画作中大脑工作原理的直觉性表达,以及恰如其分的主题揭示上。他以克里姆特、奥斯卡·柯克西卡和埃贡·席勒三人为例,论证到“艺术家... 追逐科学与艺术的汇合,探索理解美学的新方式。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就如现代艺术中观众在场一样,阅读本书的你也将被牵引,投入到坎德尔个人审美与巨大野心中。诚然,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观赏艺术,更多是走马观花,只停于一时惊艳的结构或色彩。坎德尔却融汇历史文化与神经科学,着眼于画作中大脑工作原理的直觉性表达,以及恰如其分的主题揭示上。他以克里姆特、奥斯卡·柯克西卡和埃贡·席勒三人为例,论证到“艺术家都是本能的神经科学家”——借助“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他们的画作唤起人们对面部、手部和身体的关注,激活我们的情绪反应,触发大脑的奖赏通路,揭露我们的社会认知。他告诉人们,观察也是创作,所有的艺术都是观众参与互动,经由大脑组装、解释并创造的成果。 ()
0 北京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作者, 对克利姆特和柯克西卡作品的分析尤為精道,也许只有科学家才能把艺术解读得这么清晰。
0 北京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作者, 对克利姆特和柯克西卡作品的分析尤為精道,也许只有科学家才能把艺术解读得这么清晰。
2 安徽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系统化,学科的区隔界限日益分明,但跨越区隔、实现知识融合的冲动却始终执拗地存在。坎德尔采取的研究独辟蹊径,他选择将当代的知识融合传统与遥远的1900年代相对接,深入探讨了那一时期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如何孕育了打通艺术、科学、人文思想的冲动。坎德尔在这部富有创意的思想史作品里试图澄清一个存在久远的认识误区:科学秉持的还原论并不与艺术相冲突,就像我们尽管能穷尽大脑的运作原理,却依然会为由...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系统化,学科的区隔界限日益分明,但跨越区隔、实现知识融合的冲动却始终执拗地存在。坎德尔采取的研究独辟蹊径,他选择将当代的知识融合传统与遥远的1900年代相对接,深入探讨了那一时期群星荟萃的维也纳如何孕育了打通艺术、科学、人文思想的冲动。坎德尔在这部富有创意的思想史作品里试图澄清一个存在久远的认识误区:科学秉持的还原论并不与艺术相冲突,就像我们尽管能穷尽大脑的运作原理,却依然会为由它所迸发出的天才式灵感而惊叹一样。同时,坎德尔的提醒,对于反思当下的“学科交叉热”不无裨益:“人们必须记住,当不同领域具有自然结盟的倾向时,它们的结合才可能成功”。在这方面,1900年代的维也纳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和可供不同领域的天才自由相遇、交谈的文化空间。 ()
2 上海
追逐科学与艺术的汇合,探索理解美学的新方式。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就如现代艺术中观众在场一样,阅读本书的你也将被牵引,投入到坎德尔个人审美与巨大野心中。诚然,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观赏艺术,更多是走马观花,只停于一时惊艳的结构或色彩。坎德尔却融汇历史文化与神经科学,着眼于画作中大脑工作原理的直觉性表达,以及恰如其分的主题揭示上。他以克里姆特、奥斯卡·柯克西卡和埃贡·席勒三人为例,论证到“艺术家... 追逐科学与艺术的汇合,探索理解美学的新方式。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就如现代艺术中观众在场一样,阅读本书的你也将被牵引,投入到坎德尔个人审美与巨大野心中。诚然,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观赏艺术,更多是走马观花,只停于一时惊艳的结构或色彩。坎德尔却融汇历史文化与神经科学,着眼于画作中大脑工作原理的直觉性表达,以及恰如其分的主题揭示上。他以克里姆特、奥斯卡·柯克西卡和埃贡·席勒三人为例,论证到“艺术家都是本能的神经科学家”——借助“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他们的画作唤起人们对面部、手部和身体的关注,激活我们的情绪反应,触发大脑的奖赏通路,揭露我们的社会认知。他告诉人们,观察也是创作,所有的艺术都是观众参与互动,经由大脑组装、解释并创造的成果。 ()